德化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(933年)置县,地处福建省中部、泉州市北部,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35.49万,辖18个乡镇、222个行政村(社区)。境内山多、水足、矿富、瓷美,素有“闽中宝库”之称。陶瓷生产历史悠久,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,陶瓷产品80%以上外销,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,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(市)之一、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。先后荣膺“世界陶瓷之都”、“中国陶瓷之乡”、“全国文明城市”、“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”、“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”、“中国小水电之乡”、“中国瓷都·德化”、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、“中国早熟梨之乡”、“中国油茶之乡”、“中国竹子之乡”等称号。2023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4.63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7.11亿元,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.48亿元。
几个“千年不变”
作为千年古县,德化自建县以来,无论历史如何变迁,始终有几个“不变”。
一是地名不变。据载,“德化”正式命名是在后唐长兴四年(公元933年),取“归德”之“德”,“鸣琴布化万民”的“化”,即“以德化民”。此后,古县“德化”之名,历代传承,沿用至今。
二是地域不变。最早德化归属福州管辖(注:当时的泉州也归属福州管辖),后归属清源军(...[查看详细]
德化建县前疆域分属尤溪县、永泰县管辖。唐贞元年间(785-795年)析永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,场址设在今德化县城,隶属永泰县,初具德化县雏形。五代后唐长兴四年、闽龙启元年(933年)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,后晋开运二年、闽天德三年(945年),德化县隶属闽国东都(今福州)。后汉乾祐二年、南唐保大七年(949年)尤溪县析常平、进城二乡归德化县辖,时属南唐清源军(今泉州)。宋属清源军、平海军和泉州。元属泉州路、泉宁府和泉州分省。明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。清...[查看详细]
德化县辖12个镇(龙浔、浔中、盖德、三班、龙门滩、南埕、雷峰、水口、赤水、上涌、葛坑、美湖),6个乡(杨梅、汤头、桂阳、国宝、大铭、春美),222个村(社区)。
[查看详细]
人 物
赖 垓 字宇肩,大铭乡琼溪村人。少年时,曾在九仙山主峰摩云洞面壁苦读,学业卓有成就。明天启七年(1627年)在顺天府(今北京)考取举人。明崇祯元年(1628年)进士,后任平湖知县,廉洁清苦,政绩卓著,“文学独冠两浙”,擢为翰林院检讨,转右春坊(太子宫)任右庶子,为太子讲学。
苏 亿 字书万,葛坑镇龙漈村人,清光绪六年(1880年)生。...[查看详细]
【概况】
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374.63亿元,增长6.1%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14.01亿元,增长4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221.66亿元,增长7.5%;工业增加值增长6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138.95亿元,增长4.2%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.9亿元,增长5.1%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.0%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...[查看详细]
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,泉州市西北部,东经117 °55′—118°32 ′,北纬25 °23 ′-25°56′。东与永泰县、仙游县毗邻,南和永春县接壤,西连大田县,北毗尤溪县。县境东西长62.1公里,南北宽60.4公里,总面积2232.16平方公里,其中山地面积273万亩,占总面积的81.6%;耕地面积186168亩,占总面积的5.6%,人均耕地0.62亩。
[查看详细]
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,全县地势较高、地形复杂,地貌以低中山为主,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,平均气温19.5℃,年均无霜期260天左右。境内资源丰富,拥有“山多、水足、矿富、瓷美”四大优势,素有“闽中宝库”之称。山多,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,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主峰横亘境内,是典型的山区县;林地面积268万亩,森林覆盖率73.7%,森林蓄积量2103万立方米。水足,年均降水量1769毫...[查看详细]